加载中 ...
首页 > 法制频道 > 法制舆情 > 正文

啄木鸟消费投诉|查询额度即被放款 网贷合同机打签名等流程漏洞亟待完善监管

2025-07-01 08:45:31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维护消费者权益,守护消费安全。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新消费时代保驾护航!

央广网北京6月29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仅仅查询贷款额度,就收到了放款?近日,消费者黄先生向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反映,6月16日,他登录“宜享花”平台查询贷款可用额度,在输入相关信息后,未签署任何协议,数小时后便收到了一笔99900元的转账信息。随后,黄先生发现这笔转账实为一项12期分期贷款,总利息达13458.41元,年化利率为23.99%。

“被贷款”后无法提前还款 贷款年利率达23.99%

“6月16日,我接到一通电话,对方称我有贷款优惠额度,让我下载宜享花App并注册登录。”黄先生向记者描述道。接到电话后,他出于好奇想知道自己的贷款额度,便随即下载了“宜享花”App,并按照操作指引填写了个人信息。“填好后,页面显示额度为99900元。随后我关闭了App,期间既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也没有点击借款申请。”

黄先生收到的贷款到账短信提示截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据黄先生所述,当日22时左右,他收到一条短信,提示99900元已到账,其银行账户显示款项由国民信托有限公司汇入。“收到这笔打款后,我十分疑惑,明明没有申请借款,为何会直接放款给我?”黄先生随即打开宜享花App查看,发现他已与国民信托有限公司签署了贷款合同。合同显示,该笔贷款年利率为23.99%,且注明“该费率在贷款期限内不做调整,贷款采用单利计息方式”。

合同显示贷款年利率为23.99%(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合同显示的贷款还款计划(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不可能去贷利率这么高的产品,而且我也没有贷款需求。仅仅是查看了一下额度,就‘被贷款’了,这完全违背了我的个人意愿。”黄先生向记者介绍道。6月17日,他联系客服,尝试申请撤销该笔贷款,或者提前还款、一次性结清贷款。但客服表示,经系统核实,该笔借款暂时不支持在首期办理提前结清手续,建议他在第三个还款日之后再联系客服协助办理一次性提前结清事宜。“也就是说,我得先还三期贷款,之后才能去协商一次性还款。这样一来,我会损失很多利息,这是我无法接受的。”

客服表示不支持首期办理提前结清手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宜享花App运营方回复:已撤销投诉人本次贷款

6月19日,针对黄先生的投诉内容,记者向宜享花App运营方宜信微佳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进行求证。6月20日,该公司向记者发送了《关于央广网采访问题的回复函》。回复函中提到:客户在宜享花平台申请借款,不存在“查询额度即被放款”的情况,其申请借款的各环节均由客户本人自主操作,并会为客户提供签署协议的强制展示环节,以便于向客户的信息披露。

宜信微佳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出具的回复函(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针对黄先生疑似遭遇“被贷款”的情况,回复函中介绍,该客户于6月16日按照正常流程成功申请借款。次日,客户联系宜享花客服申请退款,客服同意了该笔退款申请,并与客户协商明确了退款方式。截至6月19日,客户已完成全部本金的退回,且未产生任何其他费用。

记者在收到回复函后联系黄先生,他称已于6月20日收到了扣划全部本金的短信。

“被贷款”背后,“高炮”灰色产业链引关注

类似黄先生这样遭遇的消费者并非个例。来自安徽的杨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的“被贷款”经历。据杨女士所述,她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则广告,广告宣称“贷款利率低,点击即可查看额度”。随后,她根据广告指引,输入了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紧急联系人信息以及银行卡号码等,并下载了宜享花App。

“登录App后,我发现‘可用额度’一栏显示‘放款中’,金额为8万元。这笔钱到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被强制放款了,而且利息很高。我十分肯定,我只是点击获取额度,结果却变成了申请放款。在此过程中,宜享花App从未公开向我展示借款的利息、还款期限等应当公开的信息。”

杨女士称,在被“强制放款”后,她踏上了维权之路。“我先是在App里联系人工客服,向客服表明自己不需要这笔贷款,并请求客服划扣本金。”然而,杨女士与客服沟通的过程并不顺利。最终,客服向她提供了一个账号,要求她采用对公转账的方式将本金全部转入该账号。杨女士担心再次陷入“套路”,最终选择在某投诉平台上进行投诉。在投诉平台的协助下,她成功划扣了全部本金。

记者在“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消费保”等投诉平台,以及贴吧、知乎等网络平台上搜索发现,有着与黄先生、杨女士类似经历的投诉者不在少数。而涉嫌“强制放贷”的,并非只有宜享花一家。

“您还有一笔现金未提现,今日申请最高可享150元免息券,快速VIP通道直达。”来自山东的卜先生向记者介绍,他在手机上收到这条广告后,点击链接下载了“悦分期”App,填写了相关资料,并且授权了通讯录、通话记录等权限。“查看额度后,我的银行卡里直接多了1800元,而且这笔钱是私人转账汇款。这时候再登录App,显示5天后我要还款3474元。”卜先生在网上发布自己的经历寻求帮助后,才得知自己疑似遭遇了“高炮”。

卜先生展示的还款页面截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高炮”产业链是以非法高利放贷为核心,借助技术手段并辅以暴力催收构建起来的灰色利益链条。其运作模式通常表现为提供短期、高息贷款,通过强制放款、“砍头息”、暴力催收等违法手段牟取暴利,涉及多个环节的违法勾结。

“一般来说,强制放贷者会选择信用良好且名下贷款不多的人作为目标。这类人往往有一定的贷款需求,但并非‘铁了心不还’或‘不惧怕催收’的职业‘撸贷’群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隐私信息存在泄露或被倒卖的现象。”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强制放贷后,助贷平台往往会设置提前还款障碍,例如不支持提前还款操作,或者干脆不提供提前还款的入口,以此赚取高额利息。“如果到期借款人未能还款,通常会面临暴力催收、‘爆通讯录’等威胁。催收手段花样繁多,比如进行言语骚扰、联系借款人的家人朋友、给借款人工作单位打电话,甚至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威胁借款人等。这些后果是一些借款人难以承受的。”

贷款合同签名为机打,网络贷款流程漏洞亟待完善监管

“查询额度和借款是两个不同的环节。查询额度通常是金融机构对用户的信用状况等进行初步评估,该环节基于用户主动发起,且用户拥有自主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借款操作的权利。如果用户在查询额度后,助贷平台便强制放款,这种行为涉嫌构成欺诈、强迫交易罪。”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副主任李红枝介绍,如果查询额度环节即强制绑定借款流程,则涉嫌剥夺用户的知情权,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在黄先生向记者提供的“贷款合同”里,记者留意到,借款人签名处显示为机打签名。杨女士以及其他有类似遭遇的受访者均表示,操作中根本没有签名环节,甚至从未见过电子合同,感觉自己“被签署”了贷款合同。

借款人签名处显示为机打签名(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机打签名”是否能反映借款人的真实交易意愿?根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互联网贷款电子合同应具备可靠的电子签名,以此保证合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借款人应在贷款申请流程中经历强制阅读贷款合同的环节,且应设置合理的阅读时间限制。合同签署过程要确保借贷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李红枝介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有效的电子签名需满足“签名人专有”“签署过程可控”“内容不可篡改”等条件。机打的印刷体签名,若非本人控制则无效。在合同签署过程中,若不存在电子签名流程,除非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否则该合同不成立。“手写签名与机打签名都只是电子签名的一种表现形式。判断其是否体现真实意愿,需要综合考量签署过程是否为借款人的自主行为,以及签名是否可靠等因素。部分助贷平台跳过人脸识别、数字证书等可靠的验证环节,仅凭借手机号或姓名就‘签署’合同,存在身份认证环节缺失的问题,无法证明是用户主动签约。”

“目前,监管机构对电子合同签名标准尚未细化,助贷平台可能利用这一漏洞自动生成合同。”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沈腾建议,应细化电子签名相关监管细则,明确身份认证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要建立健全维权机制,搭建电子签平台与法院的数据互通机制,推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此外,还需加强消费者教育,普及金融知识和法律常识。

李红枝认为,“查询额度即下款”模式本质上是在利用流程漏洞强迫用户接受高息贷款,该模式下合同的效力、利率的合规性以及签名的真实性均存在重大缺陷。在监管层面,需从电子合同技术标准、综合息费披露、第三方合作责任等方面着手堵塞漏洞,防止借贷流程因过度“简化”而异化为侵权工具。具体而言,可在国家层面由监管部门制定详细且统一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明确规定平台在身份认证、签名制作、数据存储和验证等环节必须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安全级别,确保身份认证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此外,还可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签名认证平台,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电子签名进行集中认证与管理,从而提升电子签名的公信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应加强同公安、法院等单位的合作,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出治理“组合拳”。对于存在诱骗诈骗、违规放贷、非法催收等行为的,司法机关应及时介入,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形成对非法借贷平台及借贷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保护公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他同时提醒,金融消费者申请贷款时,应直接前往正规金融机构办理,或者通过金融机构的线上渠道,如手机银行App、官方网站等办理。切勿通过非法借贷平台或其他不正规渠道随意申请贷款,切勿将个人信息资料提供给不正规的借贷平台(App)或贷款中介机构。

本文来源:央广网作者:佚名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浩和传媒,秉持着推动法治文化传播、助力法律行业发展的使命,精心运营着中国法律论坛网。
    中国法律论坛网是一座连接法律与公众、法律从业者的重要桥梁。在普法宣传领域,网站致力于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无论是日常的生活纠纷,还是复杂的法律问题,公众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提升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在案例讲解板块,网站精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从案件背景、争议焦点到法律适用,进行深度剖析。以案例为切入点,让公众更加直观地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每一个案例都是一堂生动的法律课。
    对于律所和律师,网站提供了全方位的品牌宣传服务。我们深知品牌建设对于法律从业者的重要性,凭借专业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为律所和律师量身定制品牌宣传方案,提升其在行业内和社会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文案策划方面,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法律业务和宣传需求,创作富有感染力和专业性的文案,精准传达法律理念和服务优势。短视频媒体录制服务更是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将法律知识和律所风采以更直观、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扩大传播范围。
    浩和传媒运营的中国法律论坛网,正以专业、创新、多元的服务,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2025-01-24
  • 2024-09-14
  • 2024-09-14
  • 网上资料繁多,分类不明确,没有专属的党建资料下载,中国法律论坛网推出资料下载频道,汇集了报告、讲话、年鉴等多重资料下载学习!

    2020-09-12
  • 还在为找寻党建书籍发愁吗?中国法律论坛网为您准备了精品的党建书目,细致分类点击即可去到各大平台购买,方便了您学习和检索时间!

    2020-09-12
  • 中国法律论坛网在经过不断的细化完善后,2.0版本成功上线,该版本中包含了热门的政策文件,党章、党建图库及党建精彩视频和党建资料下载!

    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