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机构
详细信息

杨晓理:从教“刺头班”到治“问题村” 一个“大家长”的23年变与不变

2025-09-01 14:30:47      阅读量: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有这样一位人民警察:从手持粉笔的人民教师,到守护平安的派出所主要负责人,杨晓理用23年光阴,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岗位上,诠释着同样的为民情怀。现为丽水市缙云县公安局新碧派出所主持工作的他,凭着“为大家办事”的执着信念,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出了让人竖起大拇指的成绩。

荣誉见证担当。杨晓理先后荣获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嘉奖6次。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对人民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

“问题班级”的华丽蜕变

2003年,刚执教第二年的杨晓理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挑战——接手全校闻名的“刺头班”。这个班级的学生以调皮捣蛋出名。面对这个谁都不愿接手的班级,杨晓理没有退缩:“没有天生的‘刺头’,只是还没找到唤醒他们的方法。”

杨晓理以“家庭式”教学来教导班级学生,课堂上认真严肃,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或生活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找杨晓理倾诉,他成了班级的“大家长”。后来,他以学校运动会为契机,精心组织入场仪式,认真挑选运动员,组建啦啦队。那段日子,每天放学后都陪着孩子们训练,不断纠正动作、排练队形。运动会上,这个曾经的“问题班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一举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和精神文明奖。捧着奖状的那一刻,孩子们眼中闪着泪光,喃喃自语:“原来我们也可以这么棒!”从此,班级风气彻底改变,不仅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当年更被评为“全县优秀团支部”。

“小村善治”破解治理难题

新碧街道企业集聚,外来人口众多,辖区内的福康村因本地村民与外来住户混居,矛盾纠纷频发。2022年11月,杨晓理调任新碧派出所后,第一件事就是扎进福康村,服务村民、化解矛盾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无论寒暑,总能看到他与村民一起劳作、聊天的身影,渐渐成了村里的“自家人”。

在深入了解情况后,他推动建立“小村善治”机制,创新性地让外来住户自主推选3名“列席代表”参与村务管理。“来了这么多年,终于能为自己和工友们发声了。”第一次推选会上,外来务工人员小李激动地说道。这一举措让外来人员有了“话语权”,矛盾纠纷显著减少。如今,越来越多外来人口选择留在福康村,本地外出人员也陆续返乡创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随后,这一创新做法很快在辖区13个村推广,成效显著。新碧街道有2个村在一年内跻身丽水市村集体经济前二十强,2023年福康村获评“全省无重大案事件村”,该模式成为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平安建设的创新案例。

“班主任式”管理带出过硬警队

“教师和民警都是要‘育人’的,好的经验就要运用过来。”杨晓理笑着说道。担任新碧派出所主要负责人后,杨晓理把“班主任经验”融入警队管理。他推行“教科书式”执法,制作详细的“执法流程思维导图”,用“婆婆嘴”时刻提醒着民警规范执法。2024年新碧派出所被评为全市公安机关基层执法示范所队。

在生活区通往办公区的必经之路上,杨晓理精心打造了一条图文并茂的“廉政长廊”,让民辅警每日接受廉政文化熏陶。工作之余,每周组织两次5公里跑步训练,他总是带头跑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激励大家,既锻炼身体又磨炼意志。

“杨所就像我们的班主任和‘家长’,既严格要求,又无微不至。”年轻民警小舒说道。杨晓理注重“家文化”建设,每月为民辅警举办集体生日会,及时帮助解决民警家庭困难。有一次,民警小陶的父亲生病住院,杨晓理不仅前去探望,还主动协调排班,让小陶能更好地照顾家人。

在警务创新方面,他克难攻坚,创新推行“法治红领”助企、“一企一警”等机制,开发“零工客栈”小程序,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他科学定岗,充分发挥每位民警特长,让擅长调解的专注纠纷化解,让侦查能力强的侧重案件办理,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新碧派出所先后荣获公安部“一级派出所”、浙江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集体二等功”等11项集体荣誉;3名民警荣获个人三等功,6名民警荣获个人嘉奖。

“杨晓理就像我们的‘大家长’,带领着我们‘茁壮成长’!”这是民辅警和辖区群众对杨晓理的一致评价。从教师到警察,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杨晓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对工作的热爱和忠诚,写在了每一个岗位上,也成了民辅警和群众心里最信赖的“带领者”和“守护者”。(记者 王春 通讯员 胡昌清 童思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